510--超越喧寂悠然自适

原文1
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唯自得之士无喧寂无荣枯无往非自适之天

注释

〈动〉本义爱好说文“嗜,嗜欲,喜之也”嗜好喜好特殊的爱好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岂能弃交修赊抑遗嗜好割目下之近欲修难成之远功哉

〈形〉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说文“寂,无人声”安详闲静心志淡泊嵇康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观三世以其梦抚六度以取道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窕窈

幽石犹墓石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既别起丘陇宜有议铭乃刻幽石

通玄通晓玄妙之理唐·戴叔伦晖上人独坐亭“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动〉本义快步走说文“趋,走也”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趋求追求清·吴敏树己未上曾侍郎书“盖功名形势之会一世之所趋求宜有所避以谢于不知

荣誉良好的名声或社会名望吕氏春秋·振乱“且辱者也而荣

清歌妙舞清亮的歌声优美的舞蹈晋·葛洪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忘倦谓专注于某物或被其吸引而忘却疲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林四娘“又每与公评隲诗词瑕辄疵之至好句则曼声娇吟意态风流使人忘倦”倦怠疲乏懈怠厌倦懈怠礼记·礼器“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另见0二六注解

怡然自得喜悦而满足貌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今西成有岁东户无为野老清谈怡然自得田家浊酒乐以忘忧

荣枯喻人世的盛衰穷达唐·钱起初至京口示诸弟“兄弟得相见荣枯何处论”尊荣尊贵荣显三国·魏·嵇康重作四言诗之一“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瘠枯指贫瘠困苦的人清·姚鼐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铭“亲入山林掘盗根株哀问民生慰恤瘠枯直时军兴

无往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晋·孙绰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自适悠然闲适而自得其乐见四五二注解

译文1

嗜好寂泊的人观察洁白云彩幽暗碑石也能通晓玄妙的哲理趋求荣誉的人见到清亮歌声美妙舞蹈就会忘却喧嚣的倦怠只有怡然自得的人士没有喧哗孤寂没有尊荣瘠枯无论到那里都是自得其乐悠然闲适的天堂

评语

厌弃世间的喧哗叫嚣而嗜好悠闲寂静的人入于山林之中静观白云和幽石而悟透了微妙玄机之理反之喜荣耀繁华的人听见清脆的歌声看见美妙的舞蹈不但不觉得喧嚣反而忘却了倦怠在前者是厌世的隐士而后者是溺世的俗人都是走向极端偏颇行为都不可取悠然自得的人多是由于他的内心有所淮备不为外物所控制因此也就没有喧嚣闲寂的分别没有荣华衰枯的差异他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无往而不自得这才是真正的入世高人如果受环境改变而动心的人那就算不得真正入世的伟人所谓“嗜寂者”乃指出世的隐士出世的人追求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雅趣他们的内心多半有所自得他们永远能悠然自适于天地之间反之如果受环境的改变而动心那就不算是一个真正得道之人所谓“趋荣者”乃指入世的俗人而出世也可解释成厌世入世也可解释成溺世两者孰是孰非很难论断不过是各走极端而不可否认的事实当年老庄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提出“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是针对当时的环境而言的以致成为中国文化人的一种精神追求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是可以的只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环境当成现实生活就难行得通而唐代竟有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典故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元·王恽归志来图“先生践迹高千古不似终南捷径多

×
Next 下一页Prev 上一页Menu
 目录
Copy 复制Top
 顶部